在當今社會,個性化和獨特性已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潮流。客製化公仔模型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,讓每位客戶都能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精美公仔,展示他們的品味和風格。

客製化公仔模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,使其能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:

  1. 完全根據客戶需求設計:客製化公仔模型從客戶的想法出發,充分了解客戶的喜好和需求,將客戶的創意融入到公仔設計中,打造出符合客戶期望的作品。

  2. 獨特性:每個客製化公仔模型都是獨一無二的,這意味著客戶可以擁有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作品,體現出他們的個性和特點。

  3. 個性化風格:客製化公仔模型可以根據客戶的喜好,選擇不同的顏色、材料和細節,創建出獨特的風格,讓客戶的個性得到充分體現。

  4. 情感價值:客製化公仔模型可以成為客戶與家人、朋友之間的特殊禮物,表達彼此的情感,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。

客製化公仔模型為客戶提供了一個展示個性、獨特風格和情感價值的媒介,讓客戶在眾多的商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,享受到獨特的成就感和滿足感。

 

客製化設計流程

步驟01.客戶需求溝通與設計初稿

在客製化公仔模型的設計過程中,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客戶的需求與想法。

我們會與客戶進行深入的交流,聽取他們對公仔模型的設計理念、顏色選擇、材料要求等方面的意見,若有基本設計圖,我們會協助優化。

在充分了解客戶需求的基礎上,我們的設計師會根據客戶的想法,繪製出初稿,供客戶參考。

步驟02.詳細設計與客戶反饋調整

在完成初稿後,我們會根據客戶的反饋和建議,進行細節方面的調整和優化。

設計師會對公仔模型的造型、細節和顏色等方面進行修改,以確保符合客戶的期望。

在調整過程中,我們將與客戶保持密切聯繫,確保他們的需求得到充分體現。

步驟03.確認最終設計稿

在經過多次調整和優化後,我們將會給您呈現一份最終的設計稿。

客戶可以對此稿件進行最後的審核,確保所有細節和要求都符合他們的期望。

在客戶確認最終設計稿後,我們將開始進行公仔模型的製作,為客戶提供一個完美的、符合他們個性化需求的作品。

 

高品質材料與技術

步驟01.3D建模與3D列印技術

在客製化公仔模型製作過程中,我們採用先進的3D建模與3D列印技術,確保公仔模型的細節和外觀能夠完美呈現。

3D建模技術能夠讓我們在設計過程中更加直觀地調整和優化模型,而3D列印技術則使我們能夠高效且精確地將設計轉化為實物。

步驟02.多種材料選擇,如樹脂、ABS塑料等

為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和預算,我們提供多種材料選擇,如樹脂、ABS塑料等。

這些材料具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,例如樹脂具有良好的表面光澤度和細節呈現能力,而ABS塑料則具有較高的強度和耐用性。

我們將根據客戶的需求和作品特性,為其推薦合適的材料。

步驟03.精細的手工塗裝與打磨

除了使用先進的技術和優質材料外,我們的團隊還擁有專業的手工塗裝和打磨技巧。

透過精心的塗裝與打磨,我們能夠確保公仔模型的顏色和細節更加生動與真實。

此外,我們還會根據客戶的需求,為公仔模型添加不同的表面處理效果,如仿真銀髮、金屬感等,使作品更具特色和個性。

 

3D建模作品集

需要我們相關3D建模與3D列印服務,請點擊下方按鈕與我們聯繫

 

高雄原型塗裝客製化公仔模型是展現您獨特品味與創意的絕佳方式。

無論是送給親朋好友的特殊禮物,還是為您的收藏櫃增添新成員,我們專業的團隊將竭誠為您打造獨一無二的公仔模型彰化3D列印鋼彈。

嘉義模型塗裝上色現在就是時候採取行動,將您心中的理想公仔模型變為現實。

您只需與我們取得聯繫,開始您的線上諮詢之旅。我們將傾聽您的需求,為您提供客製化的設計方案,確保每一個細節都符合您的期望臺南塑料模型上色。

屏東公仔模型設計您可以透過我們的官方網站、電子郵件或社交媒體平臺與我們取得聯繫,我們期待您的咨詢,並隨時為您提供協助。

彰化客製化塗裝

關于理想,算是一個老話題。小學三年級,老師就在一個個問我們的理想。我說,要當一名光榮的解放軍,因為當時感覺軍人一身戎裝,英氣逼人,而且那時《血染的風采》、《十五的月亮》幾乎是天天流過耳邊,人人都有保家衛國,建功立業的血肉情懷。這么一說,搞得我那一年常常夜里有夢,夢中的自己騎著高頭大馬,腰別手槍,最大的時候還當上了營長,我一個同學,他叔叔已是連長,當時在村子里已是夠厲害了。 我的好多小同學志向更為遠大,想當科學家的挺多,至于科學家具體干些什么,估計也沒有幾個人說得明白,反正是很高尚、很文化的工作。也有一個李姓的同學想當飛行員,大家都沒有坐過飛機,只是聽有個親叔在機場搞后勤的另一位同學說過,飛行員每一餐都有雞蛋隨便吃,估計李同學是想吃雞蛋想得發瘋了,以至后來他聽說,如果身上有那么一個很小很小的疤痕都當不了飛行員時,他有一段時間都神情茫然至極,因為他的手臂有那么一丁點傷疤。有傷疤就不能駕機飛翔在祖國的藍天了嗎?這個問題我至今也沒有答案。 到了小學畢業前,老師又讓我們暢談理想。我突然想著自己應該當一名作家了,那時,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師當成了范文,縣里的一家小報還刊登過我寫的小文章,這對于一個鄉村學校已屬少有,老師都說我是作家的料,這多多少少讓我躊躇滿志。 有一位曾想當工程師的陳同學此時已想著長大要當老板了。只因班上另一名同學家里開雜貨店,雖然店不大,但卻是顯得挺富足,他常常帶點好吃東西與大家分享,一副老板模樣,這讓陳同學對當老板充滿神往。陳同學的理想,自然引發哄堂大笑。現在看來,似乎陳同學是說了大實話,還頗有遠見的,現在我們的周圍,想成功,想當大老板的人大有人在。 上了中學,直至后來讀了大學,發現老師已很少讓我們直接在文字上寫下自己的理想,或許老師也是這樣過來的,知道空談無益。倒是班主任和負責德育教育的老師常說,希望你們做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。 大學畢業了,家里人與理想有關的想法也挺多的。父親說,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,有份理想的報酬。母親說,要找一名理想點的媳婦。理想又換了樣式,但總在常隨常伴。 什么是理想呢?為了寫這篇文章,我還真的認真閱讀了“百度”的解釋。里面寫著:理想,是對未來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,也比喻對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觀念,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、有實現可能性的、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向往與追求,是人們的世界觀、人生觀和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。這樣看來,對未來更高的物質和精神的生活目標追求,也當為人生樸素的理想。理想化為現實,固然不易,但對現狀永不滿足、對未來不懈追求,讓生活充滿動力和源泉,皆屬踐行理想的行動了,應給予點贊。 都說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。離開始談理想的時候已過了30多年,我終沒有當成解放軍,沒有當成作家,更沒有當成官員。守著一份平凡的工作,卻也沒有影響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。想想也是,干一份平凡的工作,這似乎不是當初志向所在,但如能干一行愛一行想著做好一行,何曾又不是與理想的光芒一道前行呢? >>>更多美文:生活感悟

懷念兒時的中秋節 文/史太群 中秋將至,我卻怎么也感覺不到以往那熱鬧、濃烈的節日氣氛,也許城市本就沒有鄉村的中秋那樣濃烈吧?也否許是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,人們的壓力太大的原因,從而看淡了這有著特殊意義的佳節,就連孩子們也不如我們兒時的那么盼望過節了,他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,但精神生活未必有我們兒時的豐富多彩。自從我離開家鄉來到這座城市生活,這許多年來,每到中秋月圓時,我的腦海里總會出現那濃濃的佳節的味道,那是我兒時的中秋節。 在我的記憶里,當時家里比較窮,姊妹又多,能吃飽肚子就算是好的生活了,平時還要幫著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,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上好吃的,才能有時間瘋玩,所以我們特別盼望過年過節了。在我的映像中,過中秋甚至比過年還要熱鬧、好玩、開心,因為我們不但可以吃到母親烙的糖轱轆(就是現在的糖饃,轱轆圓圓的,寓意就是團團圓圓),父親會把自家養的雞,挑最大的殺了,還會到集市上買月餅和一些平時吃不到糕點,當然,更好玩的還是我們自己的節日慶典——打火把和摸秋了。 中秋節的當天,大人們就不會在下地干活了,他們忙著為我們準備節日盛餐,我們也忙著我們自己的事——扎火把,扎火把很是講究的,火把是用干的麻秸稈做成的,大一點孩子用二十根左右,小一點的孩子用十幾根就行了,多了他們拿不動的。首先把干的麻秸稈,選長短差不多的放在一起,用麻繩一圈一圈扎(捆)好,扎牢固,然后把麥秸草扎在火把的一頭的頂端,為了能讓火把燃燒的更旺,我們會趁著大人忙著不注意時,偷偷的放點油在上邊,火把要扎的緊,玩的時候才能燃燒的時間久,如果扎松了,剛點著不一會兒就會燒完了,那你只有看著別人玩了,所以每個人扎的時候都很用心的,一切準備就緒,只等吃罷團圓飯后,到村頭的空地上玩火把了。 當一輪圓月慢慢升起,高高掛在天際之時,看那村頭大片空地上 的點點火光,隨著我們的奔跑而變換著位置,好似夏日夜空中飛舞的螢火,猶如宇宙間滑落太空的流星,美麗而壯觀。中秋節這天,我們玩的太久,大人們也不會責怪我們,因為打火把過后,還有一件重要的活動,那就是摸秋(秋是指一些成熟的農作物)。 摸秋,也是我們家鄉中秋節 的一個習俗,在中秋節的當晚,允許小孩子到親戚、鄰居家的菜地、果園摘一些成熟的瓜果、蔬菜等作物,稱之為——摸秋,摸,不是偷,不會被大人責怪的。一般,摸得東西大都不是為了自己吃,而是另有寓意,比如冬瓜摸回家后,大人們會用刀子在上面刻上眼睛、鼻子、嘴巴,把它送給左鄰右舍的新婚小夫妻,還有一些結婚久了而沒有孩子的人家,寓意是,愿他們早日生個像這個冬瓜一樣白白胖胖的寶寶,這就是摸秋的真正含義。 待摸完了秋,已是半夜時分,我們玩的還是意猶未盡, 這時大人們往往就會把我們喊回家,我們一個個滿臉的汗水,像個小花貓。媽媽為我們洗好澡,拿出烙糖轱轆,讓我們吃,寓意我們過了一個團團圓圓,快快樂樂的中秋節,我想這應該就是他們最簡單的幸福吧。 記憶中的中秋節 文/潩水散人 那個中秋,我盼了好久。 沙缸的麥子里埋著紅紅的蘋果,金黃的梨,房梁上懸掛的竹籃里盛放著香甜的月餅,火紅的石榴。我一次又一次撫摸蘋果,無數次對著竹籃流口水,可是母親說,現在不能動,要到過中秋的時候才能吃。 再有幾天過中秋,成了我每天必問的話題,母親總是笑著說,快了。 掰玉米的時候,我期盼著,金黃的玉米就像金黃的甜梨,引得我浮想聯翩,縱使玉米葉劃傷了脖子,感受到的仍然是香甜。割豆子的時候,我期盼著,粒粒飽滿的黃豆總讓我想起甜美多汁的石榴,縱使豆角莢扎傷了手,鮮血凝聚的仍然是石榴的墨陽。挖花生的時候,我盼望著,白嘟嘟、粉嫩嫩的花生,好像一個可愛的胖娃娃,躺在搖籃,流著口水,做著美夢吃東西。 花生拉回家的時候,銀盤已經在東方緩緩升起。那個時候的天好高,透明的天空散發著藍藍的光。火紅的太陽已經西沉,晚霞像一縷縷輕紗,掩映著夕陽害羞的笑顏。遠方的樹木郁郁青青,像一抹遠山,遮擋了遙遠的地平線。村莊已炊煙裊裊,幾縷青煙像舞蹈的姑娘,輕輕搖曳著輕柔的腰肢。神氣的大公雞已經搶占了高高的樹枝,小雞們爭先恐后地在架子上尋找自己的位子。 天漸漸暗了下來,父親廚房拉著風箱,用燒火棍撥弄著爐火,母親將一排排餃子倒進鍋里,時不時拿勺子在鍋里推一把,破舊的廚房散發著溫暖的光芒。我和哥哥圍坐在地鍋旁,看爐火明滅,看餃子翻騰,期待著餃子出鍋。 鞭炮響起,餃子煮好的時候,村子的祭祀活動也漸漸開始。母親把桌子搬到了院子里,水果洗了用碗盛好,在桌子上擺放整齊,放上月餅,端上餃子,母親帶著妹妹拜月。母親說這是向月奶奶祈禱,月奶奶會保佑女孩心靈手巧,保佑五谷豐登,保佑上學高中,保佑生意興隆。月奶奶是誰,母親并不知道,只是說月亮上住著神仙,那上面有天宮,有蟾蜍,還有人在上面搗米。月奶奶是誰,其實我們也不關心,我們知道的是,祭拜結束了,我們就可以吃水果月餅了。可是,母親祭拜很虔誠,皎潔的月光灑在她莊嚴的面龐上,她神情肅穆,嘴里念念有詞,好像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儀式。禱告結束,母親高興地看著我們,她說,月奶奶一定聽見她的禱告了,今年我們一定會有好運,會考出好成績的。 我們一下子圍到桌子旁,母親把為數不多的月餅切成幾份,每人一小塊,又高興地拿出水果分給我們吃。我們慢慢咀嚼著月餅,那甜甜的冰糖,含在嘴里化成絲絲甜蜜,那條條青紅絲磨在牙齒間,化成縷縷清香,那香脆的果仁,滋潤著我們干枯的味蕾,那綿綿的面粉,挑逗著我們流動的口水。輕輕咬一口蘋果,脆甜口齒留香,輕輕聞一下鴨梨,香甜縈繞鼻尖,輕輕含一顆石榴,汁液潤華心靈。我們一碗又一碗搶吃餃子,一個又一個搶吃水果,直到肚皮滾圓,口打飽嗝,還依依不舍。 吃罷飯,我們圍坐在院子里的花生堆旁,邊摘花生邊聊天。 “我長大了,要掙好多好多錢,買好多好多好吃的,給媽媽吃,給爸爸吃,給你們都吃,我們天天吃月餅,天天吃肉餃子”,我總是喜歡第一個說話。母親微笑著看著我,“那你就好好學習,考上大學,掙好多錢,到時候就跟著你享福了。” “我長大了,也要掙好多錢,給你們買好多新衣服,你們再也不用穿爛衣服了”,妹妹高興地擺弄著她的衣服。“好,你長大了,我就有好衣服穿了”,母親很高興。 “我要買個拖拉機,不用自己拉麥子了……” “我要在城里找個好工作,再也不用種地了……” 是時,一彎圓月掛在天空,空氣變得輕柔而透明。促織爭鳴,咿咿呀呀唱著自己的歌聲,微風吹動,嘩嘩啦啦訴說著樹葉的心靈。月光溶溶,暗香浮動,空氣中充滿著我們的憧憬,月光里記錄著我們的心聲。 月圓人團圓,月升合家歡,暫降歌伴月,幸福到天明。 “瀑布的水逆流而上, 蒲公英種子從遠處飄回,聚成傘的模樣, 太陽從西邊升起,落向東方。 子彈退回槍膛, 運動員回到起跑線上, 我交回錄取通知書,忘了十年寒窗。 廚房里飄來飯菜的香, 你把我的卷子簽好名字, 關掉電視,幫我把書包背上。 你還在我身旁” 泰國的中秋節 文/程中學 泰國也有中秋節,也是八月十五這一天。泰國是佛教之邦,與中國的佛教文化有相通之處。中泰友好近鄰,人民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。受中華文化的影響,中秋節也是東盟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僑華人的傳統節日。雖然同為中秋,但各國習俗略有不同,多樣的形式一并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。 泰國人把中秋節喚做“祈月節”。同中國人一樣,為了慶祝這個節日,國民也會在這一天“瘋狂購物”。泰國首都曼谷在中秋前夕就會張燈結彩,熱鬧非凡。人們紛紛到這里選購月餅、水果,準備與家人共度中秋佳節。由于地域與文化的不同,泰國人在這一天必吃柚子——象征團團圓圓,還有榴蓮味的月餅。 泰國的月餅也很講究。泰國是一個華裔頗多的國家,尤其在首都曼谷,超過一半的人都有華人血統,因此,月餅也是節日食品,但泰國有榴蓮餡的月餅,這在中國是很少見的。泰國的月餅制成較貴的禮盒,包裝精美,上面的畫大多近似于中國工筆仕女或近代上海的月份牌風格,富有濃郁的中國古典文化色彩。 泰國的八月十五之夜,各家各戶都要用甘蔗扎成拱門,男女老少都要參拜月亮。中秋桌上供奉著中國民間傳說的“八洞神仙”。個個栩栩如生,向祈禱者傳授“八仙過海”,各顯神通。桌上還擺滿了壽桃、月餅之類的美食。據泰國傳說,中秋祈月,八仙會帶著壽桃到月宮給觀音祝壽,菩薩神仙們就會“降福生靈”。這與中國人祭拜月神的習俗相似,國度不同,對美好生活的愿望都是一樣的。 不同的是,中國人在中秋節講究幸福團圓,共同賞月。泰國的中秋節是舉國狂歡的一天。他們或坐游船賞月,或是參加“月滿派對”。蘇梅帕岸島的哈林海灘每到十五,月亮又圓又亮,很多歐洲游客慕名而來賞月,人氣漸旺,最后成了每月農歷十五左右的電音狂歡舞會之“月滿派對”。它與西班牙的伊比薩島派對、印度的果阿海灘派對,并稱世界三大戶外RAVE狂歡舞會。 中秋節,中泰兩國景有不同,慶祝的方式也有所不一,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一樣! 欠母親七個中秋節 文/劉希 結婚七年,歷經了七個中秋節,我卻沒回家過一次中秋節。遠嫁的我,又遠在外地打工,逢年過節,都是我們加班忙著趕貨的時候,很難請假回家與父母共享天倫之樂。所以,捫心自問,我算一個未盡到做子女責任的女兒。 老家的習俗,每到五月端午節、八月中秋節,無論出嫁的女兒年紀多大,只要父母健在,一定要帶著全家回一趟娘家的。好吃的,好喝的,好用的,兩手滿滿當當,就像那首《回娘家》的老歌——左手一只雞,右手一只鴨,懷里還要抱兩盒大月餅,一路幸福而驕傲地奔回娘家。姑爺要給岳父奉上好煙好酒,不知給岳母買什么好,就悄悄給她衣袋里塞上兩百塊錢。沒想到卻被她老人家發現了,于是,往往一個要給,一個婉拒,老少兩人的推讓中,空氣中流淌著的全是親情的味道。 我一直夢想著在一個中秋節,也和同伴一樣,帶著一家三口,挎著大包小包,在鄰居們的羨慕聲中,走進我闊別已久的家,撲進母親的懷里。母親在灶頭忙活,自家養的雞在鍋里翻騰,滿屋子都是撲鼻而來的農家雞特有的香氣。自己一邊給爐灶添些柴火,一邊和母親絮絮叨叨,東家長,西家短的,也聽母親興奮地說著,比劃著,聊自家,也聊別人家,但唯獨不聊離別日子里的那些想念。 我是母親唯一的女兒。自父親去世后,母親怕增加我的負擔,堅持一個人在農村獨居。當初我遠嫁時,不少鄰居批評我沒考慮母親的難處,說我沒良心,只顧自己幸福,我幾乎都動搖了,可母親卻在一旁為我打氣,她說遇見一個合適的男人不容易,千萬別放棄。也因此,我對母親,不僅懷著深深的內疚,更多的是感激。本來想結了婚以后要好好補償、孝敬她老人家,竭盡所能地讓她晚年過得開心、幸福,哪知自己一直生活不寬裕,想回家一趟都難,因為往返回家一趟就要花掉上千元路費。 母親的中秋節,想必是孤單的。我不回家,門庭一定很冷清。看著別家的熱鬧氣氛,母親肯定是落寞的。七年,漫長的七年,對母親來說,是多么冰冷而殘酷呢?每每期盼落空,失望的母親,是不是也曾在暗夜里獨自垂淚呢,是不是也曾后悔當初那么義無所顧地支持我遠嫁呢?我知道,母親一定是寂寞的,盡管她經常在電話里寬慰我說,鄰居們都管著我呢,我們也常走動的。 前兩天,我給母親郵寄了兩盒月餅,母親在電話那頭連聲嗔怪:“孩子,你費這個心干嘛,那么遠,多不劃算。”我哽咽著說不出話來,眼淚一直在眼眶里打轉,心揪得厲害。我那慈祥的母親,您可知道,我欠您的七個中秋節,豈止是幾盒月餅就能代替得了的啊。 母親啊母親,明年,我一定要回家和您一起過中秋節。 中秋節的起源與習俗 文/網絡 “中秋”一詞,最早見于《周禮》。根據我國古代歷法,一年有四季,每季三個月,分別被稱為孟月、仲月、季月三部分,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,且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,在八月中旬,故稱“中秋”。到了唐朝初年,中秋節才成為了固定的節日。 《新唐書·卷十五志第五·禮樂五》載“其中春、中秋釋奠于文宣王、武成王”,及“開元十九年,始置太公尚父廟,以留侯張良配。中春、中秋上戊祭之,牲、樂之制如文”。據史籍記載,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,時日恰逢三秋之半,故名“中秋節”;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,故又稱“秋節”“八月節”“八月會”“中秋節”;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,故亦稱“團圓節”“女兒節”。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“月”進行的,所以又俗稱“月節”“月夕”“追月節”“玩月節”“拜月節”;在唐朝,中秋節還被稱為“端正月”。 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,至明清時,已與元旦齊名,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。關于中秋節的起源,大致有三種: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、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,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。 我國古代有“秋暮夕月”的習俗。夕月,即祭拜月神。到了周代,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。設大香案,擺上月餅、西瓜、蘋果、紅棗、李子、葡萄等祭品,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。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。在月下,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,紅燭高燃,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,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。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,在家的、在外地的,都要算在一起,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,大小要一樣。 月中嫦娥,以美貌著稱,故少女拜月,愿“貌似嫦娥,面如皓月”。 在唐代,中秋賞月、玩月頗為盛行。在北宋京師。八月十五夜,滿城人家,不論貧富老小,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,焚香拜月說出心愿,祈求月亮神的保佑。南宋,民間以月餅相贈,取團圓之義。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、砌寶塔等活動。明清以來,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;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、樹中秋、點塔燈、放天燈、走月亮、舞火龍等習俗。 今天,月下游玩的習俗,已遠沒有舊時盛行。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,人們把酒問月,慶賀美好生活的“舉杯邀明月”,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,和家人“千里共嬋娟”。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,形式也各不相同,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 >>>更多美文:好文章

農歷五月,水清清,草青青,粽葉也青青。兒時端午的記憶中,有掛在屋檐的艾草,有佩戴在胸前的香囊,更有那粽子飄香的甜蜜。這些多姿多彩的節日習俗,總是讓人懷念。如今端午節又來臨,節日的味道隨著粽子的清香沁入肺腑。于是,五月的思緒又一次隨著紛飛的憶念夢回童年。 端午節這天,大人們忙完了田里的農事就開始忙家里的節事。母親一大早就去河邊采艾草和其他一些野草,父親則在家打掃衛生,除蚊驅蠅,讓屋里屋外干干凈凈,清清爽爽。母親回來后就將艾草掛在屋檐上。據《荊楚歲時記》:“采艾以為人,懸門戶上,以禳毒氣。”我母親講,艾草代表招百福,是一種可以治病解毒的藥草,懸在門口,可使驅魔除病。所以,村里人世代相傳,在這一天一定要在門上插上新鮮的艾草,以求平安。端午這天,母親把艾草放在我家那口大鍋里,放滿水,再在鍋里放些雞蛋,然后就開始燒,一直把水燒開。燒開的水,是青綠色的,水燒開了,雞蛋也煮熟了。艾草我們不稀罕,我們稀罕的是煮雞蛋。因為平時雞蛋是賣錢換日用品的,只有端午這天才能吃到煮雞蛋。當然雞蛋是舍不得立即吃掉的,我們總是把圓滾滾熱乎乎的雞蛋捧在手里把玩。雞蛋殼也沾染上了青綠色,看起來更加誘人。直到傍晚,才把雞蛋殼磕碎,慢慢地把雞蛋吃掉。水燒開以后,撈出里面的艾草,把水舀到洗澡用的木桶里,待溫了后我們就洗澡。洗好澡以后,母親就在我脖子上系上絲線。端午前后,鎮上到處都有賣絲線的,五顏六色,煞是好看。戴的絲線,一直到七月七那天才剪下,扔在屋檐上,讓喜鵲銜去為牛郎織女晚上的相會搭建七彩橋。奶奶把她親手縫制的香囊掛在我胸前,說能避邪除禍。雖說那香味怪怪的,但我很喜歡。 當然,端午這日,對于鄉親們來說,最繁忙的事莫過于包粽子了。袁枚在他的《隨園食單》中記載:“洪府制粽,取頂高糯米,撿其完善長白者,去其半顆散碎者,淘之極熟,用大箬裹之,中放好火腿一大塊,封鍋悶煨一日一夜,柴薪不斷。食之滑膩溫柔,肉與米化。”故鄉人家在制作上可做不到如此講究。記得母親裹粽子時,三片葦葉并排,手指間纏繞幾下,做成漏斗形,舀進一小碗糯米,加放紅棗、蓮子等餡,然后用長長的葦葉后半部覆蓋住漏斗口,再用一片小葉子裹住口邊的兩只角。最后的扎繩極為重要,不但要緊還要扎得巧,松了容易散,不巧不好看。這樣就像變魔術似的,很快變成一只只小巧玲瓏的塔式粽、斧頭粽。裹好后將四五只粽子串在一起,打個結。煮粽子時,那股濃濃的清香飄逸得滿街滿巷都是,誘得人涎水盈盈的,故鄉有“一鍋粽子香十里”之說。翌日晨起,母親已將粽子剝好擱在碗里。糯米被染得綠瑩瑩的,粽子的尖尖處頂著一顆紅棗,就如一顆紅寶石鑲嵌在翡翠上。這畫面,多少年來,從沒有離開過我的記憶。吃粽子時,蘸上紅糖,咬上一口,甜香甘醇,回腸蕩氣,是那么的令人心醉。 故鄉地處蘇中,雖然也是名副其實的水鄉,但不知為何沒有賽龍舟的習俗,更沒人喝雄黃酒。夜晚在屋外乘涼,夏天的夜空是那么深邃而恬靜。做小學教師的父親給我講端午節的來歷,我才知道賽龍船是為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。父親繪聲繪色地講《白蛇傳》里的白娘子就是喝了雄黃酒才現了原身。那優美動人的故事猶如夜空中閃爍的星星點亮了我懵懂的心田。 艾草萋萋,粽香悠悠,端午節厚重的民俗文化韻味,隨著歲月的流逝還在無聲地傳承著。那是一種民族精神,那是一段悠久歷史,使端午節的民俗文化在歲月的長河里綿延不絕,彌足珍貴! >>>更多美文:情感美文

TOY0045GERG456VEV


桃園代客3d列印推薦》
桃園3d模型製作推薦》 模型塗裝上色推薦:模型模型收藏家大推!為您的模型增色添彩,提升品牌形象!新竹代客3d列印推薦》 模型收藏家認可的模型製作服務:品質與細節的保證

arrow
arrow

    j88t97c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